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享受着空调、冰箱等制冷设备带来的清凉与便利,但你是否想过,它们是如何将热量从低温区域 “搬运” 到高温区域的呢?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而制冷则是一个逆向过程,需要借助外力,通过消耗能量(如电能、热能等),将室内的低温热量转移到室外高温环境中。
典型的压缩式制冷循环包含蒸发、压缩、冷凝、膨胀四个关键过程,它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热量的转移。
一、蒸发过程:从低温环境吸热
在蒸发器中,液态制冷剂在低温低压状态下吸热蒸发,吸收周围环境(即低温区域)的热量,逐渐汽化为气态。
这一过程就像在炎热的夏天,我们用酒精擦拭身体,酒精吸收身体的热量蒸发,让我们感觉凉爽。蒸发器也是通过蒸发吸收低温环境(室内空气或冷冻水)中的热量,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从而制冷。
蒸发过程吸收的主要是潜热,制冷剂在相变过程中吸收热量,其内能增加,而压力和温度保持不变。
蒸发过程中,液态制冷剂处于低温低压状态,能够从周围低温环境中吸热蒸发,吸收的热量随后通过压缩和冷凝过程排放到高温环境中。
二、压缩过程:提压升温,“逆向”的关键
气态制冷剂从蒸发器流出后,进入压缩机。压缩机消耗电能对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使其压力和温度升高,变成高温高压的气体。
这就像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轮胎打气,压缩时气体的压力和温度都会升高。压缩机也是通过压缩做功,提升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从而驱动制冷剂的循环。
压缩过程是一个绝热压缩过程(理想情况下),压缩后制冷剂的内能增加,温度和压力也随之升高。
压缩过程提高了制冷剂的压力,使其达到冷凝器所需的压力,同时增加了温度,使制冷剂温度高于周围环境温度,为冷凝过程提供排热条件。
三、冷凝过程:向高温环境排热
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进入冷凝器后,与周围环境(即高温区域)进行热交换。由于制冷剂的温度高于周围环境,它会将热量释放给周围环境,自身则从气态逐渐冷凝为液态。
这一过程就像烧开的水壶,喷出的蒸汽遇到周围较冷的空气会凝结成水滴。冷凝器也是通过制冷剂蒸汽向周围环境(如室外空气或冷却水)释放热量,自身冷凝为液态。
冷凝过程释放的热量主要是潜热,即制冷剂在相变过程中释放热量,制冷剂的内能减少,压力和温度保持不变。
冷凝过程将制冷剂在蒸发过程中吸收的热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还包括压缩机做功转化的热量),从而实现热量从低温向高温环境的转移。
四、膨胀过程:降压降温,为“吸热”准备
高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从冷凝器流出后,流经毛细管、膨胀阀等节流装置,节流降压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
节流后,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显著降低,但其焓值基本保持不变(理想情况下)。节流过程是一个绝热膨胀过程,制冷剂的内能减少,温度和压力也随之降低。
节流过程降低了制冷剂压力,使其降到蒸发器所需的压力,同时降低制冷剂温度,使其低于周围环境温度,为后续的蒸发过程提供吸热条件。
五、制冷过程总结:循环往复的热量转移
制冷循环的四个过程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冷循环:
蒸发过程在低压下从外部低温环境吸收热量,实现对外部的制冷。
压缩过程提高压力和温度,为后续的冷凝提供了排热条件,同时升压驱动了制冷循环。
冷凝过程在高压下向外部高温环境释放热量,实现热量从低温到高温的转移。
膨胀过程降低压力和温度,为后续的蒸发提供了吸热条件,对应压缩升压也维持了制冷循环。
通过这四个过程的循环往复,制冷系统不断地吸收和释放热量,从而实现持续制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