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路热管主芯中多过程耦合传热现象的理论模型和数值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任川,环路热管主芯中多过程耦合传热现象的理论模型和数值研究,关键词:环路热管;主芯;轴对称流;传热传质;移动汽液界面;理论模型;数值研究;热管理论文
环路热管主芯中多过程耦合传热现象的理论模型和数值研究 热管理论文详情:
  • 作者:任川
  • 导师:吴清松
  •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年度:2007
  • 文件类型:CAJ
  • 文件大小:9011.07KB
论文摘要:
由于航天热控领域和电子设备散热领域对于高热流密度传热装置的迫切需求,一类基于蒸发潜热吸热、毛细力驱动流体工质循环和定向传输热量机理的自驱动的两相传热装置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并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毛细泵环(Capillary Pumped Loop)和环路热管(Loop Heat Pipe)就是其中极具潜力的两种,而其关键性的部件则是蒸发器主芯。由于蒸发器主芯内部的物理过程的复杂性,至今,人们对其工作过程的详细机理,认识还非常有限。本论文通过理论建模、数值模拟和结果分析,对环路热管主芯内部的流动和传热传质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全文工作大致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建立理论模型、确定数值求解方法、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合理性、以及讨论和分析基本的数值模拟结果;第二部分则为理论模型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评估主芯性能、研究单参数影响和多参数影响、以及模拟蒸发器主芯的动态过程和分析其动态响应行为。 首先,针对管壁内侧开有环向次级蒸汽槽与轴向主蒸汽槽相配合的圆柱形蒸发器,本文发展了一个轴对称二维的数学模型来模拟蒸发器主芯内部的稳态/瞬态物理过程。模型综合考虑了毛细驱动对流过程、传热过程和蒸发过程,并全面地考虑了流场与汽液相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流场、相界面的位置和相界面上毛细力分布的影响。模型考虑了毛细效应导致的相界面过热的影响,并使毛细力与过热度和热负荷相匹配。按照界面追踪思想,模型全面考虑了相界面的流热耦合效应,联立界面动力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计算出相界面移动速度,进而得到相界面位移的连续推进位置。 采用在近热源区域具有局部加密网格的二维交错网格上的有限容积方法,数值求解了所提出的理论模型。模拟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并通过成功模拟蒸发器主芯的正常启动过程而验证了环路热管的自驱动机制。论文研究了蒸发器主芯的稳态工况和正常启动过程,讨论了对流作用对流场、蒸发面和主芯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毛细多孔介质中的蒸发过程,讨论了主芯内部蒸发面的变化规律和机理。此外,论文还对理论模型的部分假定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 其次,鉴于环路热管是一种自驱动的两相传热装置,以及蒸发器主芯所承担的吸收热负荷、组织蒸发和产生毛细驱动力的功能,本文提出按照驱动性能、传热性能和蒸发毛细效应这三方面来综合评估一个蒸发器主芯的性能。由于本模型能全面考虑多个物理过程耦合现象并能给出很多信息,数值模拟又易于独立改变参数以实现单参数影响的研究,本文详细研究了热负荷、多孔芯结构参数(孔隙率、有效孔径、渗透率和有效导热系数)对主芯各项性能的影响。而基于单参数影响的研究结果,本文将主芯工作模式分为完全热传导控制模式、不完全热传导控制模式和对流控制模式,并研究了不同主芯工作模式的特点。此外,本文也研究了多参数影响和参数间的相互干扰作用,并绘制了热流密度—有效导热系数平面和热流密度—渗透率平面的相图。 最后,本文研究了蒸发器主芯在功率跟随过程和功率循环过程中的动态响应行为,讨论了主芯内部初始状态的影响、变热负荷响应的延迟效应、以及主芯在运行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恢复能力。此外,本文也讨论了动态过程模拟中未能发现温度振荡现象和迟滞现象的原因。 论文提出的理论模型和数值研究结果不仅对加深环路热管的关键部件——主芯内复杂热物理过程的机理认识具有理论意义,且对指导蒸发器主芯的优化设计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环路热管主芯中多过程耦合传热现象的理论模型和数值研究 论文下载: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如有不适或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予以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热管理论文

采用进气热管理系统实现SI-HCCI-SI模式转换的试验研究

2006-1-1 0:00:00

热管理论文

固体热容激光器设计与研究

2008-1-1 0:00:00

关注热管理网公众号-热管理材料 reguanlicom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