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孙春华,热计量建筑用热模式与耗热量特性研究,关键词:热计量建筑;耗热量;用热模式;房间综合传热系数;用热管理模式;热管理论文
热计量建筑用热模式与耗热量特性研究 热管理论文详情:
- 作者:孙春华
- 导师:付祥钊
- 来源:重庆大学
- 年度:2012
- 文件类型:CAJ
- 文件大小:18527.68KB
论文摘要:
北方集中供热系统热计量是当前国家节能减排的首要工作之一,研究热计量建筑的能耗规律,对推进我国热计量工作,挖掘节能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是集中供热系统的用能对象,但建筑内部的人却是用能主体,热计量技术和设备的使用给了人们自主调节室内温度的可能,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热需求自主设定室内温度,随着人们设定室内温度的方式不同,衍生出不同的用热模式,进而形成不同的能耗规律。本文首先利用归纳推理法对热计量建筑的用热模式进行研究,根据当前社会家庭结构特点及居住行为归纳出三种用热模式,即固定模式、定时调节模式和非定时调节模式,并总结了三种用热模式的特征指标和热用户特点。根据房间热平衡理论对定时调节模式用热室温全天24小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将理论室温规律与用户定时调节模式用热实测室温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实际供暖房间采用定时调节模式用热全天室温波动幅度最大约2~3℃。 根据建筑不同位置用户房间体形系数和耗热量的特点将建筑各热用户分为6种,对6种不同的典型位置用户分别进行固定模式用热和定时调节模式用热的室温及负荷试验,并对不同位置用户室温和热负荷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白天温控阀关闭约6小时各不同位置用户平均室温降低均不到1℃,处于建筑中间位置的用户采用定时调节模式用热节能效果最显著。 对热计量建筑耗热量理论计算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定义房间综合传热系数UR,对该系数的含义、规律和作用进行分析,房间连续供暖则综合传热系数为定值,房间间歇供暖则综合传热系数将变小;不同供暖方式不同节能阶段的建筑各典型位置用户房间综合传热系数的大小规律不一致,其大小规律与房间体形系数规律基本一致。基于矩阵理论构建了包含房间综合传热系数、用热模式以及建筑热用户数量的建筑综合传热系数理论计算公式。 应用建筑综合传热系数理论公式对典型建筑不同用热模式耗热量进行预测,并对固定模式用热和定时调节模式用热采暖期逐日热负荷平稳性进行评价;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实际未计量小区的热负荷时间序列和计量建筑热负荷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和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与固定模式用热相比,建筑复合模式用热或采用定时调节用热的比例越多,热负荷时间序列波动性越大,其平稳性评价指标从固定模式用热的1.4变到1.65左右,且热负荷时间序列的随机性明显变弱。从耗热量的累积特性显示定时调节用户越多,其采暖期耗热量越小。若所有热用户整个采暖期均采用定时调节模式用热,温控阀每天关闭约6小时,建筑节能约30%;若所有热用户只有工作日采用定时调节模式用热,则建筑节能约20%。应用建筑综合传热系数理论公式对实际热计量建筑耗热量进行了计算,验证了公式的合理性。 应用用热模式理论、房间综合传热系数理论对热计量建筑用热管理模式进行研究。采用从微观到细观的研究思路,基于化繁为简的原则,以热用户为微小单元构建了热计量建筑的用热管理模式。用热管理单位利用该模式可以对热用户和建筑采暖期耗热量进行预评估并判断耗热量的合理性。
热计量建筑用热模式与耗热量特性研究 论文下载: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如有不适或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