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马强,混合动力汽车用锂离子电池气体散热结构设计与仿真,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散热结构;仿真模拟;CFD;热效应;热管理论文
- 作者:马强
- 导师:董建园
- 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年度:2020
- 文件类型:CAJ
- 文件大小:3218.83KB
论文摘要:
在当今众多种类的电池中,锂离子电池作为电池的代表之一,具有体积小、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较长、自放电率较低及无记忆效应等优点,被广泛使用。但锂离子电池产热较多,如果电池温度持续升高,电池包内易形成热量累积导致电池各单元的性能和寿命受损,甚至发生热失控,导致诸多电池使用过程中不安全的状况。因此,开发和设计具有合理性,有效性的电池包散热结构,对混合动力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对电池生热机理和传热学的进行了研究,建立电池数学模型,利用了ANSYS FLUENT软件模拟仿真电池工作在不同温度,不同流体类型,不同倍率,不同散热结构下的温差特性,并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提高了电池散热结构的散热性能,本文主要内容如下:从电池散热,使用电池安全性,电池的工作寿命的角度出发。对不同材料的电池进行逐一对比,确定了将圆柱形磷酸铁锂电池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简述了电池反应原理及生热机理,并对电池所处的流体环境和热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传热学,建立电池的数学模型。根据有限元分析法,利用ANSYS FLUENT软件对电池单体在自然对流中不同倍率,不同温度情况下的温度场分布进行了分析仿真。得到电池单体的发热规律。以单体电池热模型为基础,建立电池组在散热结构模型内,模拟在强制风冷散热结构的流场和温度场特性,设计了电池工作在1 C,5 C,10 C倍率下的仿真,并得出结论。本文设计风冷散热结构既结合并行风道可以使电池温度场更加均匀的优点,又结合串行风道空间占比小的优点。增加两组辅助散热孔后最高温度降低6.3 K,增加气体引流板后,改善流场均匀性,将最大温差缩小到5.9 K。在10 C倍率下,电池包内单体最大温差可控制在9.8 K以内。随着放电倍率越高,对流换热系数逐渐减少,电池温度也逐渐增高。本文通过对ANSYS FLUENT的使用,将复杂的流固相耦合导热现象的问题进行简化,计算求解,并对电池的热效应模型进行了分析,为解决电池散热问题及电池的散热结构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混合动力汽车用锂离子电池气体散热结构设计与仿真 论文下载: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如有不适或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