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嵌入式”热管理方案
佛罗里达威尔士湖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 (DARPA)与IBM、乔治亚理工学院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在“芯片内/芯片间强化散热”(ICECool)项目支持下,开发出一种基于电绝缘制冷剂散热解决方案,替代原有基于水的冷却方案,解决了芯片堆叠的散热问题。
根据IBM Thomas J. Watson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Tim Chainer表示,这种方法能通过片上微流体通道实现制冷剂流动,有效降低超级电脑CPU的散热问题和成本。
电绝缘制冷剂可在每个裸片之间流动,带走3D芯片堆叠内部的热量,从而可最大限度增加芯片的堆叠厚度。
DARPA的ICECool项目在基板、芯片或封装内部采用微流体通道冷却,以期通过“嵌入式”热管理方式克服远端冷却的局限。
(来源:DARPA)
对比结果显示,采用ICECool技术可降低25°C [44°F] 的节点温度,节省7%的功耗,并且可让冷却架构也更简单。提升3D芯片堆叠高度,以克服摩尔定律下的尺寸限制。
传统空冷使用冷空气和散热片(上部),事实冷却证明效果不如水冷却(中间),而DARPA的ICECool项目所开发的基于电制冷剂绝缘制冷剂散热方案(底部),可进一步缩减尺寸与成本。
(来源:IBM)
Tim Chainer指出,基于电绝缘制冷剂散热方案的3D芯片堆叠可以克服摩尔定律的尺寸限制。
采用电绝缘制冷剂冷却的芯片,制冷剂从间隔100微米通道流过,流过液态制冷剂吸收堆叠中热量从液相转换为气相。由于制冷剂是电绝缘流体,可让裸金属在硅通孔中布置,避免水工作流体可带来电短路缺陷。
(来源:IBM)
如上图所示的数据中心现有水冷系统,与ICECool计划所开发的基于电绝缘制冷剂散热系统综合考虑,有可能进一步简化制冷设备(右上)和冷却塔(左上)。(来源:IBM)
芯片新型微通道绝缘冷却技术
普渡大学研究人员完成了一项DARPA资助下的冷却技术研究,研究人员成功地在一平方厘米内冷却了1 kW的热量,这一指标比常规高性能计算机高出10倍以上。
解决方案是直接在芯片硅衬底上刻蚀出微通道,并利用特殊“分级”歧管,向微通道中均匀注入HFE-7100电绝缘液体冷却剂,这项技术可以让DARPA冷却超级计算机和雷达电子产品,同时在消费市场上也具有令人兴奋的前景。
微通道冷却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想法,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突破是使用短路和窄通道(宽度只有10微米)并行流过芯片。它们连接到研究人员称之为“分层歧管”的装置,分配通过通道的冷却剂流。微通道比其宽20倍,HFE-7100冷却剂通过微通道沸腾,它迅速从芯片中除去热量。
常规的芯片冷却方法使采用散热器金属板,将其连接在芯片顶部引出热量实现散热。因此当多芯片堆叠时,底部芯片产生的热量就无法有效排除,只能牺牲功率运行;无法排除的热量甚至还会损坏芯片内部电路。
该系统结构为分层式多通道微通道散热器阵列,可实现极高的传热速率。具体来说,是直接在芯片硅衬底上刻蚀出宽度15微米、深度300微米的微通道,并利用特殊“分级”歧管,向微通道中均匀注入液体冷却剂。因此,液体冷却剂直接嵌入芯片堆栈内,直接参与芯片热流循环,芯片工作时,液体冷却剂以沸腾形式带走热量,实现冷却。
系统采用的HFE-7100商业冷却剂,为电绝缘流体,不会在电子设备中引起短路。当流体在热源上循环时,它在微通道内部沸腾。与液体加热到沸点以下相比,让液体沸腾大大增加了传递的热量。此外,在芯片衬底刻蚀微通道的方式,既可减少由于接触和导电电阻引起的寄生热阻,还将芯片表面分割成具有高纵横比微通道的多个较小的散热元件,确保液体冷却剂的有效流动长度。